查看原文
其他

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一起做“面包”的十年

2016-02-26 马歆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微信公众号:微软研究院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中国区经理 马歆

 

今年春节期间,一则消息备受瞩目,国内外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报道——2016年2月1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发布会上,LIGO研究者藉由他们在2015年9月发现的一个引力波信号像全世界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此时离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引力波概念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我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中国区经理,与学术圈的同仁们交往颇深,看到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做出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技术突破自然有着切身之喜,但作为扎根于中国的科研人员,我们也会反思,面对这一类投入大、耗时长的重大基础科研发现时,我们能够缺席吗?



做好我们的“面包”


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值内外交困的局面,但彼时的洋务运动却以“实用”为目的打开了西学之门,首次大量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著作文献,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在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国本土,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该演讲的文字随后发表在了1883年8月24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并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


他说,“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停止科学的进步,只满足于应用,那么是无法取得长久进步的,而当我们追问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我们能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的面包屑,并因为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富裕吗?不要忘记,面包才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


在科学家罗兰的这席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罗兰将基础科学研究比作是面包,而基于这些科学突破产生的应用则被称之为面包屑。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做出了多少纯科学的“面包”?我想这是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学术界常会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近年来国内的科研水平发展迅速,以计算机科学为例,10多年前我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候,能够在国际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国内学者寥寥可数,如今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已不再算是什么大新闻了。




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在2005年SIGIR大会的时候,那时我们的研究员都没有什么参与国际大会的经验。SIGIR每年收录论文标准及其严格,每界大会仅接受大约五十多篇。而那一年的SIGIR,单微软亚洲研究院就中了13篇论文,震撼了国际学术界。当时也就是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还特别为研究员们做了统一的队服,研究员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就去参会了,十分高调也非常引人注目。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中国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学术的交流中,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这个角度来说,微软亚洲研究院可谓与中国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是一同成长起来的。



守护未来的一代:优博十年


支持本地化人才培养是微软公司对中国教育的长期承诺。我非常有幸加入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学术合作部,我不仅有机会与研究院内部的各个研究组进行交流,更能够与研究院外部的各个高校和学术机构打交道,进而了解微软能够帮助中国学术界做些什么。


秉承着同样理念的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在2006年找到了我们。熟悉子德的都知道,他是一位在计算机科技界极富影响力的活动家。当时中国计算机学会正着手设立“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简称“优博”),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会在全国范围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申请者中评选出不超过十名的获奖者。子德当时就邀请微软亚洲研究院来赞助支持“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


这个需求子德一说出口,我们当下便决定进行支持,理由其实很简单,微软亚洲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践行着“为中国本土计算机人才”创造机会、与中国学术界共同成长的理念;这与中国计算机学会为一直以来致力于帮助中国计算机人才成长的做法不谋而合。子德曾说过想让中国计算机学会能够真正服务于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的人士,真正能做些实事来帮助他们,这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实行(个人)会员制的原因。


而为什么选择“优博”背后的想法也十分简单,因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与突破始终离不开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的。10年前,每年评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简称“全国百篇”)中各个学科竞争非常激烈,计算机领域的博士生获奖凤毛麟角这对推进信息时代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提出设立“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对那些计算机领域博士期间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从而鼓励更多计算机科研领域的新鲜血液们作出更多创新。




今年,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走过的第10年,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赞助支持该奖项的第10年。在过去的9年里,有93位来自全国各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而让我们自豪的是,他们之中大部分获奖者的科研经历都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有超过30人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18人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荣誉,有10名“优博”获奖者毕业留校后通过“铸星计划”项目以青年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了半年的学术访问。此外,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科研项目也都得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支持。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合作,从来都是身体力行。



帮助最新鲜的血液:青年教师


始于“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秉承着同样的使命和愿景,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一直都在切身寻找有没有更多实际有效的方式来帮助青年学者。


2008年,“微软青年教师铸星计划”(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正式启动,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时间通过他们的渠道将消息扩散了出去。“微软青年学者铸星计划”为入选的青年学者提供为期六个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的机会,并为每一位访问学者安排微软员工作为研究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项目中。有很多的青年教师便是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这样的一个平台了解到这个项目,并最后真的成为了微软青年访问学者。例如2010年的“优博”奖项获得者刘譞哲博士在2007年也曾获得了“微软学者”的称号,在他毕业几年之后,又通过“铸星计划”来到微软,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刘云新等人进行科研合作,后续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权威期刊中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今,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开展了“CCF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这两者对于青年学者的帮助更是相得益彰。



微软亚洲研究院青年学者铸星计划2014级秋季班毕业合影


事实上,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更多的是为青年老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领域内更多资深研究员进行交流对话,而这种交流的机会大多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目前,中国计算机学会最具影响力的系列性活动有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学科前沿讲习班(CCF ADL)、中国计算机大会(CCF CNCC)等等,而在这些活动上也都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身影。




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正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面向青年学者的一个极具创新和思辨的活动,论坛由来自全国有激情、有思想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企业家及其他各界青年精英参与策划、组织,就计算机领域的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并进行及时研讨和思辨,向全社会发出声音。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也多次受邀参与论坛并发表见解。记得我曾参与过2013年YOCSEF举办的“在线教育是改良还是革命” 特别论坛,当时部分在场学者的观点十分具有前瞻性,如今这些观点正在被逐步印证。而去年屠呦呦获诺奖之后,YOCSEF又极有效率地举办了一次论坛共议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重大奖励评价应从项目到个人转变,非常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对于学术研究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计算机学会学科前沿讲习班(ADL)则让青年学者可以了解计算领域学科的前沿进展,加强学术交流,开拓科研眼界,提高学术水平,并为促进其职业发展提供机会。ADL围绕计算领域的不同专业开设,每年10期,每期3天,由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担任讲师,深入、系统地讲解计算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发展趋势,学员有机会和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创办两年来广受欢迎,每年的ADL,也都有很多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担任讲师。




而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全国计算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学术、技术、产业交融互动的大会。创建于2003年,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主题论坛、专题论坛、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2015年十月在合肥举办的CNCC大会中,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出席论坛并做了以“人工智能时代:聚合智能、自适应智能、隐形智能和增强智能“为主题的演讲,而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推出的“互联网时代的人工智能”专题论坛,向在场听众分享了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并从技术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深入解读,整个论坛现场十分火热。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在2015年CNCC大会进行主题演讲



做不容易做的事情


长久以来,学术机构一直承载着最先进技术的科研发展方向。在国外有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ACM(美国计算机协会)等学术协会,他们制定行业标准,在全世界范围举办讲座和会谈,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如今人们能接触到的高科技产品背后都少不了这类学术机构在基础科研方面的推动。


在我国,中国计算机学会就是这样一只有着深厚积淀的坚实力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合作已走过十载时候,我们收到了来自于中国计算机学会十年合作的感谢牌,这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来自中国学术界对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推动中国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投入的肯定与赞扬。杜子德当时恳切地说:“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所以能够合作十年,而且还要继续合作,非常重要的是双方均有崇高的价值观且取向高度一致,即都非常乐意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其次,双方在各自领域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各自有独特的资源且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过十年的合作,双方彼此高度信任和默契,因而合作起来非常流畅。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应该称之为国内NGO合作的一个典范。”



本文作者 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中国区经理 马歆


2015年年末,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博士当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而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博士则当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这意味着我们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依照传统,如果理事缺席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活动达到一定次数,便会强制开除出理事会,无论你在学术界有着何种地位。因此,这对芮勇博士,周明博士和我来说都是一份十分慎重的决定。但我们却未曾犹豫,因为这就像微软长期坚持推动计算机基础科研一样,不求回报的坚持走有价值、有意义的道路。


做“不容易的事”是基础科研的艰难所在,却也是科学理想与追求的最好体现。而这样的科学氛围与匠人精神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当下创业风潮火热,我们在欣慰的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实践的同时,也要守住基础科研的一方天地,传播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不以一尺一寸之间的利益为目标,而是踏实做出一些有益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突破——“面包”。这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准则,也是微软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原因。




相关阅读:


为什么微软如此重视基础研究?


【CCCF文章】CCF“优博”十年 微软同行


【祝贺】芮勇博士荣获2016年IEEE 计算机学会技术成就奖






微软小冰住进微软研究院微信啦!快去和她聊聊天吧。

要是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至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